110年許厝港溼地鳥類調查及巡守之成果

日期:
2022 年 1 月 21 日

110年的4月至11月,我們針對許厝港濕地的區域進行每週兩次的鳥類生態調查,每次兩小時。以穿越線的方式從E區走到A區,紀錄沿路看到、聽到的鳥種及數量、各種鳥的棲息環境及行為,並拍下環境照及特殊鳥種。從110年 4月 8日至 11月 24日止共執行了 88次的調查。共記錄到106種鳥種,每月的鳥種在53種到67種之間,每月調查平均的鳥隻數在121.2至228.1隻次之間,以4月調查到的鳥種最多,以11月調查到的鳥數量最大。

記錄到的106種鳥中,留鳥34種、候鳥66種、引進種6種,說明許厝港濕地對鳥類的重要性,不僅是對留鳥,對候鳥更為重要,尤其是在候鳥過境的期間。依數量,黑腹濱鷸、東方環頸鴴、白頭翁、家燕及小燕鷗是總量最多的五種鳥;黑腹濱鷸為候鳥,於11月大量過境,最多一次記錄到347隻。東方環頸鴴在許厝港濕地附近有穩定的繁殖族群,以及過境、渡冬的族群,因此全年可見,過境期間,每次數量可達上百隻次。因許厝港濕地附近有大面積的樹林及草地,外圍有些耕地,所以白頭翁、麻雀在此區域全年可見,累積起來,總量就為不少。小燕鷗繁殖期結束後,會成大群集結於老街溪出海口的灘地覓食或休息,數量最多時有達153隻。

記錄到的所有鳥種中,屬保育類的有17種,為魚鷹、黑鳶、黑翅鳶、鳳頭蒼鷹、松雀鷹、赤腹鷹、遊隼、紅隼、黑面琵鷺、唐白鷺、黑嘴鷗、鳳頭燕鷗、蒼燕鷗、小燕鷗、燕鴴、臺灣畫眉、紅尾伯勞。前8者為猛禽:黑翅鳶以鼠為主食,為留鳥,是許厝港濕地附近最常出現的猛禽,小燕鷗是最常出現,且數量最多的燕鷗。黑面琵鷺在調查期間出現過6次,5月中旬有36隻的黑面琵鷺過境,但因許厝港濕地的腹地較小、且常有遊客、拍鳥人、遊蕩犬的干擾而飛至海岸邊棲息;6月下旬有21隻的黑面琵鷺排成人字形往北飛過。出現次數最多的保育類鳥類為唐白鷺,4月下旬至7月下旬、9月上旬至11月下旬,常可在許厝港濕地發現唐白鷺,最多一次的數量是16隻,許厝港濕地已是台灣最容易發現唐白鷺的地方之一。去年有2對小燕鷗在許厝港濕地的小燕鷗繁殖地成功繁殖,今年則因繁殖期前,繁殖地仍雜草叢生、遊蕩犬棲息繁殖地內,因此小燕鷗沒有在此繁殖,但後來在其它區有發現幼鳥,因此認定今年有一對小燕鷗繁殖成功。紅尾伯勞於8月中旬開始過境許厝港濕地,部分個體留下來過冬,因為食性,牠們被視為小型的猛禽。

屬於不普遍的鳥種有三趾濱鷸、大濱鷸、反嘴鷸、長趾濱鷸、斑尾鷸、寬嘴鷸、黦鷸、黑嘴鷗、小燕鷗、普通燕鷗、蒼燕鷗、裏海燕鷗、鷗嘴燕鷗、鳳頭燕鷗、唐白鷺、黑面琵鷺、黃小鷺、埃及聖鹮、黑翅鳶、黑鳶、松雀鷹、魚鷹、遊隼、大花鹨、藍尾鴝、灰斑鶲、臺灣畫眉、黃頭扇尾鶯。屬於稀有的鳥種有小濱鷸、池鷺、軍艦鳥、黑頭文鳥及葦鵐,小濱鷸、葦鵐及軍艦鳥各出現一次,池鷺出現兩次,均短暫出現;黑頭文鳥為留鳥,發現其叼巢材往防風林內飛,表示其有在此區域繁殖。有這麼多的不普遍及稀有鳥種會出現在這邊,更證實許厝港濕地在生態系統上的價值。

流盪犬的出現不僅對野鳥的棲息及繁殖造成干擾,牠們也會捕食野鳥,對此區域的生態造成很大的影響。已發現餵食的民眾,並提供桃園市政府動物保護處餵食的位置,希望該處加強處理。最多的時候有11隻成群活動的遊蕩犬,牠們可以渡過老街溪,也可在水池深水區游泳,並會至海岸邊覓食,所以,影響範圍非常的大。目前,本會於調查及巡查期間不定期將遊蕩犬訊息回報動保處,4-11月至少回報13次。動保處除定期巡邏、放置誘捕籠,也請求本會協助追查餵養的民眾,提供其車號,以便勸導或開罰。惟還是發現母犬帶著幼犬,表示牠們的數量還在增加中。

許厝港濕地經整治後,很多民眾至此遊憩,另外,有些釣客、網魚的民眾常來此濕地釣魚、網魚,甚至於池邊或海岸邊放置刺網;遊客或拍鳥的人有時會進入管制區內拍照,如此將嚴重影響鳥類及其他生物的棲息。本會調查員發現這些違規事件時,通常是先進行口頭勸導及說明此區域禁止這些的干擾行為,若有民眾不離開者,才會通報海巡署;但也有調查員為避免衝突而選擇直接通報海巡署;另外,海巡署亦有派員定期至許厝港濕地巡視,勸離這些違規的遊客。4-11月本會調查員至少回報海巡署或直接勸離20次。另外,空拍機的拍攝,或遙控飛機的飛行也是會嚴重影響濕地內鳥類及其他生物的棲息,實在是有諸多干擾生態的事件,本會已建議管理單位,希望能夠採取更有效地管理措施,而不只是公告與勸導。建議復育區後續的環境維護可以加強,如復育區A區附近小路的路口移除路擋後,即有車輛進入偷倒廢棄物;復育區附近水溝內的布袋蓮長滿水道,希望能予以清除;復育區D區木台下很多民眾丟棄的口罩、手套、衛生紙及保特瓶等,希望能加強巡撿。老街溪的水質汙染及溪水帶下來的垃圾,以及颱風帶來的廢棄物等也應該加強處理,大家共同來保護這塊珍貴的濕地。

           

           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

        

     

2024 ©社團法人桃園市野鳥學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