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讓小燕鷗順利在桃園濱海棲息及繁殖,本計畫選定竹圍漁港北堤、許厝港國家重要濕地復育區、白玉海岸(觀音溪以南海岸)及大潭G1及G2區海灘等4個地點,進行小燕鷗繁殖監測與即時排除妨礙其繁殖之因素。後因於大潭G3海灘(以下簡稱G3海灘)發現百餘隻的小燕鷗於此處繁殖,於6月7日起另額外監測該區的小燕鷗繁殖狀況。
相較於往年桃園市的小燕鷗以竹圍漁港北堤為主要繁殖地,今年逾8成的小燕鷗改選擇G3海灘作為繁殖棲地。在原計畫內除G3外的4個監測地點,截至8月底累計小燕鷗繁殖巢數共記錄10巢,其中3巢孵化成功,繁殖成功率(巢成功率)為30%。計畫外額外監測的G3海灘,截至8月底最大當日觀察巢數為69巢。於6月18日在桃園市海岸地區的小燕鷗數量普查結果,共記錄到小燕鷗279隻次,其中G3海岸紀錄241隻佔總數量的86%。
依本計畫普查結果來看今年的成鳥總數是3年(110-112)來最高,所紀錄的當日最大巢數也與往年相近。而今年小燕鷗分布改變,推測主要原因可能為今年度G3海灘的棲息環境變得更吸引小燕鷗棲息、繁殖,使大量的小燕鷗提早停棲不再飛至竹圍漁港。此一結果顯示桃園市海岸適合小燕鷗棲息繁殖的地點仍有不確定性,除須盡可能維護桃園各海岸生態與降低各干擾小燕鷗繁殖因素外,亦建議明年增加普查次數,以即早了解該年小燕鷗在桃園海岸的分布情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