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0年小燕鷗繁殖監測調查計畫

日期:
2022 年 1 月 21 日

小燕鷗( Sternula albifrons)為二級保育鳥類,在台灣屬於不普遍的夏候鳥與不普遍的留鳥,小燕鷗每年4月會北返到台灣,並於5至7月間,群聚在開闊的海邊沙礫地築巢,是唯一在本島繁殖的鷗科鳥類。今年小燕鷗於4月16日起陸續來到桃園海岸,並於5月2日發現第一巢,6月起各棲地小燕鷗陸續孵化,竹圍漁港北堤共發現93巢,80巢成功,巢繁殖成功率為86 %;許厝港濕地有1巢成功;白玉海岸共發現4巢,2巢成功,巢繁殖成功率為50 %;大潭G1、G2區共發現27巢,因受風沙堆積效應影響較大,導致初期繁殖失敗,少數個體進行第二次繁殖後,部分巢才得以成功,有7巢成功,巢繁殖成功率為26 %。截至7月底在桃園繁殖的巢數共計125巢,總孵化成功巢數有90巢,巢繁殖成功率為72 %。最大量的觀察紀錄為7月20日351隻次,而9月1日於許厝港濕地觀察到最後一批南返族群。

於7月11日在桃園市海岸地區的小燕鷗數量普查結果,仍在繁殖的區域有竹圍漁港、草漯沙丘、白玉沙灘、大潭G1及G2區,本次普查共記錄到小燕鷗243隻次,其中發現到的雛幼鳥記錄有35隻次,且還有19巢正在坐孵。7月中下旬各棲地小燕鷗開始陸續南遷,觀察發現在許厝港濕地有聚集準備南返的族群,至8月底還有百餘隻小燕鷗在此停留。

鳥類調查中,許厝港濕地營造區為物種多樣性最高的棲地,共記錄到81種鳥類,大潭G1、G2區高灘地共記錄到29種鳥類,竹圍漁港北堤共記錄到24種鳥類,白玉海岸(觀音溪以南沙灘區)則僅記錄到21種鳥類;植被調查仍以許厝港濕地營造區植物種類最多,共記錄到65種植物,竹圍漁港北堤主要以綠美化工程植物為主,共記錄到37種植物,大潭G1、G2區高灘地以濱刺麥、黃槿為主,共記錄到27種植物,白玉海岸(觀音溪以南沙灘區)棲地環境則較單調,並無觀察到太多種植物,僅記錄到10種植物。

     

       

      

 

2024 ©社團法人桃園市野鳥學會